top of page

2024 佛誕嘉年華

佛法常識 Q&A

八相成道

降兜率

過去在迦葉佛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即精勤修行,經過累劫菩薩道功行圓滿,最後一世生於兜率天上,名為「護明菩薩」。待盡此生,將降於娑婆世界成就佛果,度諸眾生。命終之後,便往生兜率天,這是成佛之前最後誕生之處,所以,在佛法中就稱為「一生補處菩薩」。


護明菩薩觀察降生的時機已成熟,從兜率天宮下生人間。無量無邊的天人奏諸天樂、燒眾名香、散天妙花,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


因此,當護明菩薩誕生時,兜率天及諸天天人都歡喜的同時高唱:「護明菩薩已來誕生於兜率天了!」聲音上徹淨居天,下達四天王天,乃至阿修羅的宮殿也聽到了。於是,大眾都聚集到兜率天,來聽護明菩薩說法。


到了四千歲時,天壽屆滿,因緣終於成熟了,護明菩薩即以天眼觀察人間,見人間眾生因為造種種惡業,受生老病死諸苦的逼迫而無法解脫。於是,便降生人間,成就佛道,誓化眾生。

入胎

黑夜來臨,明星閃爍,摩耶夫人在睡夢中見六牙白象騰空而下,從右脅下進入身體,頓覺身心舒暢,如飲天上甘露,喜樂安然。奇特的夢境,預言摩耶夫人將生出三界至尊之子。


當護明菩薩於兜率天觀察因緣成熟時,便乘六牙白象騰空而下,隨侍的天人遍滿空中,奏天樂、燒眾香、散香花。


這天,印度迦毗羅國的摩耶夫人於睡夢中,看見一隻白象從右脅進入自己身體,頓時,覺得身心舒暢,如飲甘露般,快樂無以言喻。


淨飯王得知這個奇特的夢境,立即請來占夢婆羅門,婆羅門占相後說,依過去諸天經典所載,母親若夢白象自右脅入而懷娠,將會生出三界至尊之子。淨飯王一聽,歡喜不已,立刻在迦毗羅城四門之外及各街道上廣設布施,普天同歡同慶。摩耶夫人自懷孕到太子出胎,身體亦不曾有不適,完全沒有一般世間孕婦的辛苦,甚至能精進修行六度,不可思議!

出胎

摩耶夫人懷孕將滿十月時,與婇女們在藍毗尼園中安詳的散步。見園中有一棵無憂樹,柔軟低垂,夫人舉起右手攀於樹枝。這時,太子便從右脅誕生。太子三十二相相好端嚴,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獅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大地瑞相並現,龍王自虛空中注下溫涼雙泉,灌沐太子金身,淨飯王歡喜地為太子取名為「悉達多」,意即「一切事皆能成就」。

 

太子的誕生,令大地眾生都歡喜無比,地獄的眾生也感受到快樂,畜牲的恐懼也暫時消失了。天王夜叉們守護在藍毗尼園及太子之側,天人們奏樂、散花、焚香供養太子。

出家

由於阿私陀仙人曾預言:「悉達多太子會出家」,淨飯王很擔心它真的會應驗,所以竭盡所能為太子營造無憂無慮的皇室生活甚至為他迎娶了美麗的妃子耶輸陀羅。然而,太子還是親見世間老病死苦,在出城遊歷時,太子第一次見到了老人、病人、死人,體會到每一個人都逃離不了老、病、死的折磨和無常的痛苦;接著,又遇到了淨居天人化身的比丘,因而了解出家的目的,正是為了解脫生死;最後,太子還是毅然決定捨棄王宮生活,出家修行。

 

這天深夜,悉達多太子令車匿備馬駕車出城,全城的人皆熟睡不醒。魔王波旬為了嚇阻太子出家,以神力現出大雷聲、霹靂聲、大山、猛火等,太子也不為所動,最後順利踰城出家了。

降魔

太子出家後勇猛精進,修習禪定,更入雪山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麥,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最後,於菩提樹下敷草為座,誓言:「不成正覺,終不起座。」太子堅固的誓願,震動了魔宮,魔王深感恐懼不安,便指使美豔魔女誘惑太子,希望破壞太子的清淨戒行,然而,太子寂然不動,心想你們自以為形體貌美,在我看來,不過是裝滿穢物的臭皮囊,來這裡做什麼?去,我不需要。」年輕貌美的魔女頓時皆變成了醜陋的老嫗。


魔王大怒,親自率領魔軍來到太子面前,從空中震天雷、灑熱鐵丸、挽弓放箭,刀輪器杖飛滿空中,然而,太子還是寂靜的端坐在菩提樹下,一動也不動,完全無法加害太子。

成道

寂靜的菩提樹下,悉達多太子攝心端坐,進入甚深禪定。終於在第四十九日之上半夜悟到四諦之理,中半夜悟十二因緣之理;下半夜,目睹天上明星,大徹大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成為釋迦牟尼佛。既而嘆道:「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

 

此時,因為佛陀的成道,世間自然大放光明,大地出現六種震動,所有的人、天人、甚至地獄道、畜生道一切眾生都被此稀有的光明所普照,因而煩惱頓消,感到無比的歡喜。淨飯王也在睡夢中被光明和震動驚醒,而得知太子悉達多已證得佛果了!

轉法輪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遊化十方,為眾生廣開無量法門,化導無量的眾生,令大眾能契悟本具的佛性,進而了脫生死、離苦得樂。


佛陀以大智慧應機施教,三根普被。令契悟法身的大菩薩能成就佛道、度化眾生;令已得解脫的阿羅漢能迴小向大,行菩薩道;令凡夫眾生能脫離三塗惡道乃至出離三界輪迴之苦;對頓根者直指心性;對漸根者,開各種漸次的方便法門;有緣者,令其福德增長;無緣者,令其結三寶緣,種下善根。


佛陀以大悲心、大願心,不論老少、貴賤、冤親,均平等普度。佛弟子中有富裕的婆羅門子,有貴為太子的須菩提、阿那律,也有貧賤的奴隸、乞丐;最年長老者有一百二十歲的須跋陀羅,最年幼有七歲出家的羅睺羅;都在佛陀座下證得羅漢聖果。


乃至佛陀的至親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堂弟阿難、難陀、兒子羅睺羅、甚至妻子耶輸陀羅,也都出家修行並證得羅漢果位。宿世與佛陀最有緣的曾在過去生砍下佛陀手足的歌利王,也都被度化而成就果位即五比丘之憍陳如尊者。上至忉利天,佛陀特地為往生的母親摩耶夫人說法,其父親淨飯王也皈依,成為虔誠護持的佛弟子。更有畜牲道的大鵬金翅鳥、食人為樂的毒龍、鬼道的羅剎鬼子母等,皆一一戒殺、斷瞋,而成為護法。如實地實踐--眾生無邊誓願度。

涅槃

過去,魔王波旬曾於世尊成道之時,勸請世尊入涅槃,但世尊因四眾弟子未具足,佛法尚未弘揚,而未答應魔王的請求。


這天,世尊心想:「古來諸佛皆因受眾生之請,才有因緣以神力住世。」於是就喚侍者阿難前來,靜靜地告訴阿難:「證得四如意足的聖者,可住壽一劫。」如此反覆說了三遍,但阿難始終不解佛意,未請佛住世。

 

世尊心知,度化的因緣已盡便於三個月後入涅槃。弟子們得知此消息,立刻聚集到佛陀之前。佛陀慈悲地詢問大眾,對佛法還有疑問否。大眾一片寂然,此時阿那律尊起身說:「世尊的教法實無可疑,只是,世尊即將入滅,是何等的令人哀傷!弟子們以後將以何為師呢!」

 

世尊慈悲咐囑大眾,如來滅度後,當「以戒為師」,並安慰大眾勿生哀傷,說道:「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闇。」況且,天上人間應得度者,皆已得度;尚未得度者,皆已作得度因緣。開示完之後,世尊即從三昧安詳入於涅槃。刹時,花草凋零、樹木摧折、日月失光,人天悲泣惶懼。

Q&A

佛為什麼乘六牙白象入母胎?

在《普曜經》當中記載:世上有三種獸:一兔,二馬,三白象,兔子只能自渡;馬雖善猛,猶不知水之深淺;白象渡水則不僅能步盡其底,且能負載人及重物。大乘菩薩譬如白象,能救護一切眾生。所以,佛陀示現乘著白象而入母胎。


另外,象有大威力而性情柔順,代表釋尊性善柔和而有大勢力;白象的六牙表示六度,即菩薩廣行六波羅蜜,以度化眾生。

佛為什麼從右脅降生?

印度自古所盛行之禮法,從右為尊。所以處右,表所行不左。又一般人從產門出生,多諸臭穢。《佛本行集經》記載,從右脅降生,不但清淨無染且母身安穩,亦代表佛陀成道,為諸眾生,說清淨法,迴邪入正。

太子出生時,周行七步的意義?

據《佛本行集經》記載,悉達多太子於無憂樹下降生時,向四方各行七步,以示其為世上無與倫比之勝者。


太子出生時,周行七步的意義,在《大般泥洹經》中記載:

  1. 東行七步,表示將為眾生之導首。

  2. 南行七步,示現欲為無量眾生作最上之福田。

  3. 西行七步,示現永斷無盡的生老病死諸苦之最後身。

  4. 北行七步,示現已度化諸有情之生死。


上述四者加上四維行七步、上行七步、下行七步三者,則稱為周行七步。

太子出生後,為什麼立刻會講話?

據《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言:菩薩心懷慈悲,憫念一切外道習學諸邪知見,而心懷憍慢,各自為尊,將來必墮惡趣而受極苦。若不示現此瑞相,必不能使之皈信甚深妙法,遠離三塗之苦。所以,菩薩一出生即自讚,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福德、智慧圓滿無人能及,斷一切煩惱,遠離生老病死之纏縳。」語畢,為度凡夫眾生,還復示現如一般嬰孩般不行、不語。

佛誕為什麼是四月八日?

依據《佛說灌洗佛形像經》載:「佛言:所以用四月八日者,以春夏之際殃罪悉畢,萬物普生毒氣未行,不寒不熱時氣和適,正是佛生之日。」

浴佛的意義

浴佛即是為佛灌沐,用以象徵佛陀誕生時,九龍吐水以沐浴佛身。浴佛時須以至誠恭敬的心沐浴如來,並用上妙香湯、瓔珞香花、燒種種香等供養世尊。浴佛最重要的是藉著外在的浴佛,而洗去內心無始劫來的塵垢,使心靈得到淨化。若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反省自心,則必能達到清淨無染的自在境界。

 

浴佛的方式,一般人以為要從釋尊的肩膀澆灌而下才是恭敬,其實佛陀降生時,諸天及九龍均是從上而下以香水沐浴如來。《浴佛功德經》、《浴像功德經》也記載,浴佛應從頂上,而不是從肩膀灌沐。

 

除此,浴佛最重要的意涵還有沐浴自心,於灌沐之時,以般若滌除心垢,啟發光明智慧。

浴佛的功德

在《浴佛功德經》中佛陀開示,浴佛功德能令眾生「現受富樂,無病延年,於所願求,無不遂意,親友眷屬,悉皆安穩,長辭八難,永出苦源,不受女身,速成正覺。」並讚歎「浴像法,諸供養中最為第一,勝以恒河沙等七寶布施。」

 

《灌洗佛形像經》亦說明浴佛功德:

「浴佛形像如佛在時,得福無量不可稱數。」

「若以香花雜物浴佛形像者,所願皆得,諸天龍神常隨擁護,皆當證明。」

「浴佛形像,福報所生,常得清淨,從是因緣得成佛道。」

此外欲求永離惡道、長壽無病、人天富樂、百子千孫……者,皆能滿願。

bottom of page